一座座古老的建築物,忽然有一天名稱的串法改變了,這就是曼德拉效應下所發生的不可意義事件。
今篇文章會為大家分享「建築物上的名稱,英文生字串法改動」的有趣曼德拉效應個案。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首先讓大家看看以下照片,各位對英文稍有熟知的朋友,可以仔細看看,圖中這些古典風格建築物上,有哪些不對勁的地方?
俄亥俄州哈丁縣普通法院 Hardin County Common Pleas Court
密蘇里州普拉特縣法院 Platte County Courthouse
伊利諾伊州馬薩克縣法院 Massac County Court House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美國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
Elizabeth Cary Agassiz House
美國雪城大學 Syracuse University
美國紐約大學 New York University
甚至是香港大學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洛杉磯公共圖書館 Los Angeles Public Library
相關連結:
多倫多公共圖書館 Toronto Public Library
相關連結:
仔細看過後,都發現這些古典風格建築物上,竟然出現了一致性的錯誤,所有英文名字中的字母「U」,全都變成了 「V」。
縣法院 County Court,變成 C-o-v-n-t-y C-o-v-r-t,或是 County Court House,變成 H-o-v-s-e;博物館變成了不能發音的 Mvseum;圖書館的Public,串法變成了P-v-b-l-i-c。
大學 University 也變成了 V 字開首的 Vniversity。
大家不難發現,這跟之前分享過鐘錶面上的羅馬數字出現了變動」的情況相似,羅馬數字的改動,只會特定出現在鐘錶面上,而今次這種英文名字的改動,似乎亦只會集中出現在特定的建築物之上,例如:嚴肅的法院、真實記載歷史的博物館、容載大量知識的圖書館,以及代表高等知識的大學。
這些地方都是代表人類最高知識水平的大學中,但是,當我們查找資料,西方公認為人類史上第一所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卻是我們熟悉的,以「U」字起首的串法。
相關連結:
博洛尼亞大學,是座落於意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首府博洛尼亞的綜合性公立大學,建立於公元1088年神聖羅馬帝國時期,被尊稱為「大學之母」,是廣泛公認西方最古老的大學,
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於1158年頒佈法令確定其正式身份。
相關連結:
而博洛尼亞大學的拉丁文名字,是以「U」字為起首的Universitas Bononiensis,即使是意大利文,也是「U」字起首的Università di Bologna。
而博洛尼亞大學的校徽,無論是官方網頁上,還是建築物上,
同樣都是以「U」字起首。
相關連結:
除了人類史上第一所大學之外,現在我們再一起來看看Google 趨勢:自2004年開始至今,對比以上三個例子,即County Court 與 Covnty Covrt、University 與 Vniversity、Museum 與 Mvseum。
例子一) County Court 與 Covnty Covrt Google Trends
例子二) University 與 Vniversity Google Trends
例子三) Museum 與 Mvseum Google Trends
藍線即舊現實的搜尋數據,紅線代表新現實的搜尋數據。
三個例子都不謀而合地顯示,過去15年間,全球也沒有任何新現實的搜尋數字。
這就意味著,過去15年,從未有人搜尋過這種不尋常的英語譯法,從未有人想要查個究竟,甚至,那些途經博物館、大學門外的莘莘學子,也毫無疑問地接受了以上的英文寫法。
試問,這樣有可能嗎?合理嗎?有趣的是,這個案同樣出現了專屬的時間自我修復現象,和羅馬數字「IV」的個案類同,因為,網上亦同樣出現了文章,為這奇怪的英文串法作出解釋。
延伸閱讀:
相關連結:
文章詳細解釋了,為何只有部份古典風格的建築物上,英文字母「U」會變成了 「V」。
當中的說法是:
一、從語文歷史演變的角度,英語與古典拉丁語同源,發展過程中亦曾從拉丁語中借用詞彙,兩者有著相互影響的關係。
而古典拉丁語字母中並沒有「U」字。直到公元2世纪,「U」的形態才剛剛出現,而被廣泛使用經已是多年後的18世紀。
因此,以「V」代替「U」的COVNTY,其實是羅馬人的拼寫方式,至於沿用至今,則代表著羅馬人對西方英語文化的影響力之大。
二、從古典風格建築的角度,有人推測舊時以鑿刀雕刻「V」字底部兩條直線,較「U」字底部弧線容易。
因此,現今所有羅馬風格的建築雕刻,都依舊會以「V」代替「U」。
事實上,這個推測很難成立,試想想,倘若只因為字母難以雕刻,便能改為雕刻另一個字母的話,那麼,有弧線的「O」、「C」、「B」、「G」、「S」、「R」豈不是全部要更改,改為雕刻沒有弧線的字母?為何只有「U」難以雕刻,其他有弧線的字母就不難呢?
另一個問題,上述改動所引用的理據,是指古羅馬人的拼寫方式,慣以「V」代替「U」。
那麼,人類史上第一所大學的名字,就最應該以「V」代替「U」,但博洛尼亞大學一直以來,名字一直都是以「U」作起首,那這種以「V」代替「U」的說法,又怎能成立呢?
另外,當以 Vniversity 作搜尋的話,身居香港的我們,最先必定會看見數則文章,談論香港大學鄧志昂樓般含道入口的牌坊上,刻上 Vniversity。
搜尋結果,亦跟過去好些曼德拉效應個案相似,就是,存於網絡上的,竟然全都是近年的文章,明顯地呈現出,這個奇怪的串法,只在近年才開始有人談論。
雖知道,鄧志昂樓於1931年開始啟用,入口牌坊亦是年代久遠的建築,但多年來,竟無任何文章談論 Vniversity 這串法的來歷;
這現象亦間接證明了,牌坊必定是近年才發生曼德拉效應的改變。而最重要證明此事的確發生了曼德拉效應,
就是現今以「V」代替「U」的說法,是要突顯羅馬拉丁語對英語的巨大影響。
如果這種改動真的如此重要,那麼,必然有屬於這些字以「V」作拼音時的讀法,以大學為例,改動後的大學,應該讀為Vniversity,而不應該讀成University;即使是Museum、Court、House、PUblic,這些字同樣沒有以「V」作發音的讀法。
另外,如果這種改動是如此重要,這麼多年來,我們學習的英語課,老師們又怎會不教導在「V」字狀態下的讀法?
既然如此,這種改動又怎可能在歷史中一直存在呢?
最後,有趣的是,這次曼德拉效應出現的地方,都是代表人類最高知識水平的法院、大學、博物館和圖書館,這是否是神刻意製造的心意,使進出這些地方的頂尖知識分子,面對瞬息幻變的曼德拉效應,都渾然不覺和束手無策呢?
面對世上場景的轉瞬切換,人類又有甚麼知識能夠自恃呢?
希伯來書 12:26-27
26 當時他的聲音震動了地,但如今他應許說:「再一次我不單要震動地,還要震動天。」
27 這再一次的話,是指明被震動的,就是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動的常存。
明顯地,現今大量古典建築物上的英文寫法,已經出現了「曼德拉效應」。
文章重點整理
- 建築物上的名稱的英文生字串法,已經出現了「曼德拉效應」。
- 這些建築物都是代表人類知識的學府、圖書館、博物館和法院。
- 人類所謂的高尚知識都敵不過神改動歷史而產生的「曼德拉效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