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3日星期四

從佔中理解-共和?民主?



今日的「佔中」現況,給予我們什麼啟示?「佔中」是與「民主」有關,因為爭取民主乃是走向「共和」的一步?還是走向另一極端?

如本blog另一篇文章<佔中-影子政府控制的第一步>所言,本文不是評價「佔中」的性質或持正否立場。本文旨在分析「佔中」、「民主」及「共和」三者的關係。


何謂「民主」
我簡單地回應什麼是「民主」,由於本文不是學術性文章,不會長篇大論剖析什麼是「民主」,因為「民主」的確有很多種定義及意思,從普世的認知價值來看,「民主」即是大部份人的聲音及意願能夠主導及影響一個群體集體決定及方向。最早出現「民主」的說法是源於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及柏拉圖,而歐洲經歷了皎蒙時代、工業革命後解放的勞動力及經濟剩餘下,產生了更多「民主」意識及傾向。「民主」是以大多數人的意向影響權力運用的準則。「普選」/「選舉」,便是其中一種「民主」體驗。









「共和」的出現
法國大革命後的歐洲各國政體都面臨民權上升趨勢,而19世紀早期開始,歐洲各國都要應付民主訢求的聲音,並且因為當時的公民意識漸漸上升,很多舊有封建制國家都受民權威脅。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舊有君主專政的國家大多數都走向「共和制」。「共和國」是當時大部份歐洲人追求實現的政治體制,因為「共和」是象徵社會上更加平等及減少不公平的現象,就是因為舊有封建制度下,很多平民都得不到社會上的公平待遇。「共和」是很多民眾追求的最終目標,因為社會各階層都能夠共享資源及權利,沒有一方過份獨大,大家都能「共事共享共相和睦」。



「民主」及「共和」
「民主」是走向「共和」的手段及方法,很多人追求的「民主」都不是追求「共和」,「民主」是終點?並非正確,很多人會反駁,「如果沒有民主開始,怎會有共和?」事實上,走向「共和」,是需要有「求同存異」的聲音及態度,是多方面,並非單方面。因為過度「民主」,只會讓「民主專政」「民主暴政」的出現,因為過度偏袒所謂「大多數人」的聲音,忽略「小部份人」的聲音,便是一種反「共和」的表達。假設「大多數人」的聲音被野心家利用,就如希特拉利用所謂「大多數」的德國人意願,以恐懼及復仇令德國最終走向萬劫不復的境地。那麼有沒有「共和」可言?又例如文革時期的四人幫,假借「民意」及大多數學生的聲音,希望「改朝換代」,卻最終使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大幅度停滯及落後。當然,這種事例有很多,歷史上有很多野心家都假借「民意」,其實是騎劫「民意」做一些只對自己有利的事,卻對大眾最終無利的事。那麼「民主」是否開倒車?強調「民主」是要走向「共和」,「共和」才是一種更平等及公平的社會現象,「民主」最終被利用成為野心家得到權力的工具,「假民主」亦最終被歷史洪流揭發。





佔中的方向
眾所周知,「佔中」的佔領者追求的2017普選行政長官設立「公民提名」,因為如佔領者或支持「佔中」人士而言,「公民提名」能夠令佔全港大部份選民都能夠把選票投在他們提名的候選人上。當然,這是一個很美好的結果及公平的現象。這是一種平等及公平的政治權利體驗。因為讓更多香港選民能夠經過無「過濾」的選舉但如果「佔中」目的並非是使社會更「共和」,而是使社會得到所謂更「民主」,這只會是一種自私不負責任的行為,最終都是被利用成為得到自己權力的藉口。另外,要達至社會共融、和諧、公平、平等、共和之路、是否必定只能以「佔中」方式實現?






從本blog的一系列有關佔中系列的文章中,已經深入剖析今次「佔中」的真相,只是希望讓社會各界能夠從更宏觀、更立體角度思考事件的去向會是怎樣,當中牽涉錫安教會2012信息早已分享過的題目已經一一在今日的世界,包括香港應驗了。

相關影片(1):

佔中事件分析 ── 認識民主和普選的真意義




blog仍會繼續密切發放更多有關「佔中」的文章,密切留意!





佔中系列:

1 則留言:

  1. 如果「佔中」目的並非是使社會更「共和」,而是使社會得到所謂更「民主」,這只會是一種自私不負責任的行為,最終都是被利用成為得到自己權力的藉口。

    回覆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